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成长,这是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稳重的变化过程。
幼年时,怀揣着能得到长辈赞许的愿望,希望早日成长;上学时,盼望得到学业上的些许成就,得到老师的表扬;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希望通过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与嘉奖。但是,很多人努力过后最终并没有得到所期盼的结果,而自己又不清楚哪里出了问题。
这就需要了解成长的本质。
一、影响成长的因素
成长过程中,努力是成长的基础,拥有的才能也是成长的催化剂,但成长的环境、自己的想法和决心才是成长到什么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1、成长的环境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三大环境:原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这三大环境塑造和影响了人的性格、态度和观念:脾气是暴躁还是温柔,开朗还是内向,粗心还是细心;态度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消沉;所以,环境对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自己的想法和决心
有些人以为自己很努力了,觉得工作做到某些程度已经可以了,但多年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别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例如:
某人毕业在一家知名企业工作十年了。刚入企业的前两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工作、活动,努力把这些工作做到最好,通过这三年的成长让他晋升到了部门主管职位。之后的几年,虽然他一直努力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但职位没有任何的改变;而与他同时入职的同班同学,虽然开始的前三年晋升的速度没有他那么迅速,但在这十年的不断努力与坚持下已经做到了部门总监的职位。
导致他们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只因他在做到主管职位之后就有了懈怠的想法,满足于自己当前的成就,消磨了持续拼搏前进的决心。
二、成长的本质
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自己不擅长、不感兴趣、不喜欢,甚至排斥的事情。有些人逼迫自己去接受,而有些人则不愿意接受;在这不同的选择下就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那些逼迫自己去接受的人,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在过程中寻找突破口,变不擅长、不喜欢为擅长、喜欢,端正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让他能够持续积累着知识与经验,成为了会做很多事情的人;那些不愿意接受的人不想改变现状,就一直安逸地呆在自己原本领域内的舒适圈中,放弃了未曾接触过、不擅长、不喜欢的工作,也失去了进步的机会。
“增田宗昭”曾在《茑屋》一书中说过:个人成长与公司的成长无关,只与是否愿意不断挑战不擅长的事情,以及自己所下定的决心的大小有关。虽然挑战不擅长的工作会出现失败的可能,但也会带来经验,这也是一种成长。
曾经在工作中见过一个例子:
一家规模不算大的民营企业,当年在企业刚起步、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元老都积极主动地做着身兼很多岗位的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学习,逼迫自己尽快地能够完成工作并用各种方法促使结果变得更好。企业也随着众人地努力慢慢地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而企业正式步入正轨之后,很多元老都开始转变心态,觉得付出足够多了,也就不再像企业发展初期那样努力了,甚至有些人将原本身兼的职位都划分了出去,只愿躺在当年的功劳簿上工作;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到五年的时间很多元老都被后来者淘汰了。
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妥协,去接受自己的偶尔的逃避,没有伴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
三、促进成长的途径
“罗振宇”曾经在《奇葩说》上讲过他认为的成长概念:当你的主观世界遇到了客观世界的那条沟,当你掉下去了,叫挫折;而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成长,就是你遇到一件事情,无法接纳后把你击碎。这时当你不接受、不吸收这件你讨厌的事就自我重建,那叫不成长;而当你接受、吸收这件你讨厌的事后再自我重建,那叫成长。
促进成长的途径就是: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擅长、不喜欢做的事,并在过程中经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被怀疑、被否认后进行总结和改善,不断地积累经验,使自己快速地适应环境,汲取养分后完成蜕变,达到快速成长的效果。
所以,‘打碎—汲取—重建’这个过程是促进成长的一种途径。
成长的本质也是从各种不自主变得自主,让心灵一次次跳出舒适圈,从有成见、偏执、彷徨与恐惧的不自主中走出来,实现全然地自给自足和丰硕的收获。
版权声明:本文为优制咨询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