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聚焦五步改善法》一文中,我们明白瓶颈的产出等于整个系统的产出,所以我们要挖尽瓶颈资源的潜能,同时令其他资源的迁就能发挥瓶颈资源,也就是说是其他工序按照瓶颈资源的“鼓点”进行作业,所以在DBR系统中,把瓶颈资源或约束资源称为“鼓”(Drum)。
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消除前工序异常对瓶颈工序的影响(如前工序异常停机会造成瓶颈资源停产待料),通常在瓶颈工序前面设置一定量的缓冲库存,我们把存放缓冲库存的位置成为“缓冲器”(Buffer)。
如果前工序的缓冲数量不加以控制,那么前工序间的在制品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这不符合精益思想(产生过量生产的浪费)。为了使在制品数量处于合理水平,前工序需要根据缓冲器中在制品的数量而安排生产,在制品达到上限时停止生产,达到下线时启动生产。这样相当于前工序被瓶颈资源用一根绳子牵着,我们把前工序是否生产的信息由缓冲器传递给前工序的方法称为“绳子”(Rope)。
下面我们结合《聚焦五步改善法》中的案例说明怎样利用DBR系统,增加有效产出的,相关数据见下表:
构建DBR系统,首先需要确定瓶颈工站——“鼓”(Drum),在以上案例中,瓶颈工站为“性能测试3”。
其次需要设定“缓冲器”(Buffer)位置和缓冲数量。在以上案例中缓冲器应该设在“性能测试2”和“性能测试3”两个工站之间(瓶颈资源前方)。因瓶颈工站比其它工站单班工作长220分钟,按照瓶颈工站的生产周期60秒/件,220分钟可以生产220件。考虑到前工序故障、换料等异常情况,将缓冲器中的缓冲数量上限设定为300件,下限设定为220件,即前工序确保缓冲器中有220-300件在制品。
为了不过量生产,需要让第 一站(装屏蔽壳)根据实时缓冲数量决定是否生产,即缓冲器中在制品数量达到300件就停止生产,低于220件时启动生产。在此,可用安灯系统传递信息,即缓冲库存达到300件时,红灯亮提示第 一工站停止作业,低于220件时绿灯亮,提示第 一工站启动生产。我们把这样的信息传递成为“绳子”(Rope)。
完成DBR系统构建后,在维持瓶颈工站正产生产的前提下,系统库存维持在最低水平。这样既能增加系统产出,又不会造成过量生产浪费。所以说DBR顺应精益思想,是提升系统有效产出的重要工具。
版权声明:本文为优制咨询精益生产咨询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