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行改善过程中,一家企业的高层曾这样说:“不要指望基层员工能自主自发地、不遗余力地推行改善,基层员工没有这种觉悟。”这的确描述出了现行基层员工的表现现状,但我们是否应该去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除了制度和机制的要求,其内在自主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背后有怎样的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Ryan提出的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认知动机理论。它揭示了干预影响个体动机的有效路径: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能力、归属的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支持和满足后,当人们的内部动机被调动后,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将会感觉到强烈的兴趣和力量,个体就可以有效地执行各项功能,并以健康的方式发展。
外部动机内化的四种境界
外部动机随着自我决定程度的增加依次划分为以下四种。
1、外部调节,个体的行为与获取奖励或者避免惩罚相联系
2、内摄调节,指个体通过知觉到的自我价值(如自信)与威胁(如羞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这种调节与自尊或自我价值密切相关。
3、认同调节,是个体认识到某种规则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加以吸收,个体更多地体验到自由和意志。但这个行为仍然是工具性的,没有自发性的愉悦与满足。
4、整合调节,这是最高程度的外部动机的内化,个体不仅认同和吸收了某种价值,还将外在的价值观与自我的其他方面整合为一体。
在四种调节状态中,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主要是受控制的状态,个体更多的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行动,被称为控制性动机,类似于传统的外部动机。在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中,自我决定的成分较多,因而被称为自主性动机,个体已经接受了外部环境的要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将外部环境的要求与自我进行了整合。
外部动机内化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它提出支持个体健康成长和发挥功能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
1、自主的需要,指的是自我选择和决定的需要。例如,个体选择和意志的自由,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中,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我们在布置任务时可以在可调整的范围内适当的以下两种方式来满足:1、引导对方自己得出结论;2、给对方选择权。
2、能力的需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胜任该活动。
3、归属的需要,即个体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其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与别人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依赖的感觉。
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人类先天就有的、普遍存在的,所有个体都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而努力,并且趋向于满足这些需要的环境。而我们每个人天生具有自我整合的倾向,即个体能够将某些规则、价值等整合为自我的一部分。所以外部动机的内化是一种先天趋势,这一过程需要外部环境的滋养和支持才能发挥最优的功能,即满足自主、能力、归属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进而促进自我的整合,实现个体潜能。
用人策略
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把握好对每名下属的「详细指导」和「人文关怀」的比例,根据员工能力与意愿的来调整支持和指导他们的方式,组织行为管理学中有关于【能力与意愿调整用人策略图】,对于能力和意愿均较低的员工,比如新员工,与人文关怀(支持)相比,主管更应该不断给与详细指导(指示)。随着员工能力和意愿逐渐提高,主管应该减少详细指导,将重点转移到人文关怀的方面。
内部动机是一种内在的积极倾向,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倾向促使人凭借内在的兴趣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激发人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创造力。因此它是人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人的一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个体对于某项任务所具有的内部动机的强弱,是随着个体在从事该活动时其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而发生变化的。理解了这一路径我们就找到了影响人动机的密码。
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个性就跟着改变;个性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换言之“想法决定做法;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决定结局。”
希望我们通过这一理论的认知,能真正体会到心的改变的重要性,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应对。
版权声明:本文为优制咨询老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