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在当前的国内制造型企业中已经不再是个陌生词,不少的企业已经推行“精益”多年。而当我们问企业的员工:“什么是精益?”听到的答案却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个答案最常见:“精益就是消除浪费啊!”有人补充道:“精益就是消除七大浪费!”又有人补充道:“应该是八大浪费,加上一个管理的浪费!”
由此可见,“精益=消除浪费”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企业人的认知。但是,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对精益的理解误区。在精益发源地的日本,很少有企业孤立地提到“消除浪费”,他们更关注的是消除3Mu(Muda、Mura、Muri)。
那么什么是3Mu,它们跟浪费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先来理解“浪费”这个词。
“浪费”是一个管理名词,浪费是指资源使用或者控制(节制)不当。就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不应该、不值得投入这么多资源,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成本提升。
那么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浪费呢?为了理解浪费,我们先认识两个名词:价值和增值。
价值是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如产品的外观、功能、可靠性等质量特性要求,比如手机对顾客的价值是功能良好、不卡、信号强、可靠度好、通话质量良好、外观无破损划伤等;同样也包含成本特性的要求,产品的价格要符合客户的期许。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创造产品价值的过程。
增值: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特性的要求,使产品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的过程。
即:增值:在实现价值时,使产品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的过程。
从增值定义来分析,增值活动须同时满足两个前提条件:
1、制造的产品特性满足客户需求,对客户来说是价值的。
前面我们讲了价值的定义,举几个例子温习下:比如,客户要的是手机,工厂制造的是电脑,不是客户需要的,不增值;客户要的是红色的手机,工厂制造的黑色的手机,不增值;客户要求手机制造成本不超过1000元,工厂花费了1500元,不增值。
2、产品本身发生了物理或者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是指产品形状、颜色、外观发生变化,无新物质产生。如锁螺丝、包装、钣金折弯、喷漆等,常见的组装、加工都属于物理变化,生产过程的大多数都属于这类。而化学变化是物质本身发生变化并有新物质产生,这类常见于化工行业,如化工合成或者分解,如氧化铝进行电解,制造铝。
生产过程中有两种不属于增值活动,但很多管理人员存在认知误区,常认为其是增值活动。
1)搬运,搬运使物品发生位置变化,只是位移,并没有产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
2)检查,检查的目的是为验证某种特性是否符合价值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外观检查和功能测试都属于检查。检查虽然满足增值定义的条件一,但不满足增值定义的条件二。
理解了增值的定义后,浪费的定义就很简单了:生产过程中不增值的活动就是浪费。
浪费在日文里称为“Muda(无駄)”,在日本公司里从不单独谈“Muda”,会说“三无”或者“3MU”:Muda(无駄)、Mura(无稳)、Muri(无理),而在其他大多数公司里从事精益管理的人员往往只讨论七大浪费,从不讨论Muri、Mura。实际上Mura、Muri更重要,它们是造成Muda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3Mu:
1、Muda(无駄):就是浪费,生产过程中不增值的活动。浪费时间、资源,最终体现是浪费钱。大野耐一在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system)中归纳了七种浪费形式:不良的浪费、加工的浪费、动作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制造过多过早的浪费、等待的浪费。
除了以上七大浪费外,通常还会增加以下浪费:
管理的浪费:由于事先管理不到位而造成问题,采用相应的对策来进行补救从而产生的浪费。
资源的浪费:未充分利用资源造成的浪费,如水、电等。
人才的浪费:未充分利用员工的技能和知识。
2、Muri(无理):是勉强、超负荷状态,是一种“费劲”状态,给员工、机器及生产系统很大的压力。例如:一个新员工,如果没有接受充分训练就接替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工人,那么他就可能不堪重负,从而效率低下、产生不良,最终导致浪费;工厂生产计划排产不均衡,生产线连续作业,员工得不到休息、设备得不到保养,可能会导致设备故障频发、产品品质下降,最终造成浪费。
导致产生Muri的原因可能是Mura,也可能是无标准作业、员工缺乏培训、错误或不合理的工具、糟糕的生产现场、不合理的绩效考核等。
3、Mura(无稳):是不均衡、不规律化。一旦本来平稳进行的工作中断,或者零件、机器没有跟上,抑或是生产计划发生意外,就会产生无稳。例如:假设作业员在流水线上工作,每个人都在重复规定的动作,然后送到下一个工人处,只要有一人用的时间比别人长,就会产生不均和浪费,瓶颈站工人无理,其他员工等待,这就需要每个人都必须调整速度,以配合最慢速度的人员的工作;生产与销售计划不均衡,生产时忙时闲,就会产生Muri,从而导致浪费。
Mura(无稳)是根源,体现形式是Muri(无理),最终导致更多的Muda(无駄),也就是浪费,从改善逻辑顺序应该是Mura、Muri、Muda。
但当前多数企业改善活动时,管理者首先从消除七大浪费(Muda)开始,而不谈Mura、Muri,从解决浪费入手的优点是:大部分工作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展开,不需要大范围甚至跨企业的协助,比如说消除动作、搬运浪费,可以调整布局、优化工具及动作,在不影响当前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小范围内进行,不用承受更大范围的压力,容易快速出改善绩效。
不过改善之后往往发现原本经过努力消除的浪费,过一段时间又死灰复燃,企业中经常看到一种Mura,就是在接近计划周期的结束期时来“赶工”(也许计划本身就不合理),制造部门为此拼命的生产,势必会造成人员及设备的超负荷工作,即Muri,故障停工、作业失误、故障返工就会接踵而至,就会产生等待、搬运、不良的浪费,这种Muda结果来源于Mura,体现于Muri。
所以当你考虑消除浪费时,应首先仔细考虑一下企业内部的Mura、Muri。先看下企业运营中是否与客户需求不一致的变数存在,如有则改之,没有的话就要考虑,客户需求的确存在变数,如何通过内部的均衡来稳定生产,降低波动。最后考虑下设备与人员是否超负荷工作,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应该改善解决。
这样做并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勇气及决心,因为这需要思考长远的销售计划、管理模式、接单及排产计划等,要面临较大的压力。当然了,如果一开始成功消除Mura、Muri,你就为公司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发现的Muda(浪费)便能够很快解决,而且是一劳永逸地解决,效果是很显著的。
——END——
版权声明:本文为优制咨询精益生产咨询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