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维修是设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预防设备故障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做得不好,往往故障越修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是故障修理走入了误区,在此文中笔者总结了故障维修的十大常见误区,供大家学习参考。
1、错误判断故障,对设备大拆大卸
维修人员由于技能不足,对设备结构、原理不清楚或没有规范的维修流程,不认真分析故障原因,不能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凭着“大概、差不多”的思想习惯性的对故障设备大拆大卸,结果不但未排除故障,而且由于重新安装,难以保证精度,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当设备出现故障后,要按照维修流程规范判定故障可能发生的部位,切忌“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大拆大卸”。
2、认为能用就行,配件代用或错用
维修人员维修质量意识低,对设备维修不够专业,更换配件时往往认为只要能装上就行,不考虑是否影响设备的运行精度。在维修设备时,配件代用或错用,有些配件应急代用是可行的,但长时间使用会影响设备的安全和运行性能。因此在维修设备时,应尽量使用原装型号的配件,不可用其他型号配件代用,更不能错用。
3、成本意识低,一味“换件修理”
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往往不去系统地分析故障,直接采取换件试验的方法,不论大件小件,只要认为可能是导致故障的零部件,一个一个更换试验。结果非但故障没排除,还把不该更换的零部件随意更换了,增加了维修成本,造成严重的浪费,同时也破坏了设备的平衡。当出现故障时,应根据故障现象认真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及部位,对能修复的零部件要采取修理的方法恢复其技术性能,避免盲目更换零部件的做法。
4、不重视螺栓规格确认,螺栓混用
在维修中螺栓拆卸混乱放置,安装时容易混用,或者螺栓更换时,认为只要能锁紧就可以了,随意使用不同锁紧方式和长度的螺栓,这样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及存在故障隐患。因为和原来不一样的螺栓可能锁不紧或者锁紧后露出较长,在实际辅导中就有员工被凸出的螺栓划伤及凸出的螺栓压坏模具等安全和故障事例的发生。所以在使用螺栓拆卸和安装时一定要确认螺栓的规格,以消除安全和故障的隐患。
5、不注意检查和检测新配件配合间隙
在维修更换配件时,维修者对新配件不进行检查确认,更换后也不去检查和检测新配件和原有配件的配合情况,往往开动时才发现异常,这样容易造成再次修理及对设备的损伤。在更换新配件前和更换后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测试,检测包括外观、间隙、性能测试,确保新配件与原有配件正确的配合,避免其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6、认为垫片不重要,使用不规范
垫片是用来防泄漏和防止松动的关键部件,设备零部件配合面之间使用的垫片种类很多,每一类垫片使用的时机和场合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在维修设备时,垫片使用不规范甚至乱用、不用的现象会导致配合面之间经常发生泄漏,螺栓、螺母自行松动、松脱,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所以规范的使用垫片对设备维修来说非常重要。
7、零件不分方向,装配时装反
零件装配都有一定的方向,但有时维修者确认不到位,没有仔细确认零件的方向就会出现零件装反的情况发生。虽然可以装配上,但当设备运行时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常会发生因为零件装反而导致的故障或事故。
8、维修方法不规范,“治标不治本”
在维修设备时,一些维修人员不采取正确的维修方法,而是一味地求快。如经常遇到的“以焊代修”,为了方便用奶嘴电线接头连接电线,破坏了原有的连接方式,影响了其他零件的功能,而且再维修时更困难,奶嘴接线也会发生使用中接触不良而导致间断性故障。这些不正规的维修方法只能应急,却不可长期使用,必须从根本上查出故障原因,采取正确的维修方法排除故障,并规范的进行维修作业。
9、不重视“小件、小故障”,因小失大
在维修作业时,不合理、小故障不处理,最终发展为大故障。一些小故障、小部件不修理,认为这些“小件”不影响设备的工作,即使损坏也无关紧要,只要设备能动就凑合着用,孰不知,正是这些“小件”缺乏维护,导致设备发生早期磨损,最终会发展为大故障。这些“小件”是设备正常工作及维护保养必不可少的,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在维修作业时,如不注意维护保养,常会“因小失大”,导致工程设备故障的发生。
10、零件除污、清洗不彻底
维修设备时,正确清除零部件表面的油污、杂质对提高修理质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不注意加强零件的清洗,甚至清洗剂选用不合理、清洗方法不当等,导致零部件早期磨损、腐蚀性损坏现象的发生。所以零部件清洗非常重要,要确保更换的零部件是干净无杂质的,这样才会使维修工作彻底,避免设备故障隐患的存在。
以上十大误区在维修流程不规范和无维修作业标准的企业里时常发生,特别是维修人员的技能不足,又缺乏维修人员技能提升的系统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想提升维修质量是很困难的,所以在TPM推行活动中特别强调人的体质的变化,就是人的意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在TPM活动里也会建立保全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的维修流程。
版权声明:本文为优制咨询精益生产咨询师王志远先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